2019-10-17 |
|
2695 |
色牢度是纺织品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,也是纺织品在贸易过程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。所谓色牢度是指染色纺织品在物理和化学作用下,颜色保持坚牢的程度,即纺织品的颜色耐摩擦的能力,可分为干摩擦和湿摩擦。
*耐摩擦色牢度的影响因素*
01
— 织物表面形态的影响 —
由于未固着染料是造成摩擦色牢度差的主要原因,在干态条件下,对于表面粗糙或磨绒、起毛织物,坚硬如麻类织物,牛仔面料和涂料印花织物,如果进行干摩擦极易将织物表面堆积的染料、涂料或其他有色物质磨下来,甚至造成部分有色纤维断裂并形成有色微粒,使耐干摩擦色牢度进一步下降。对磨绒或起毛织物而言,织物表面的绒毛与摩擦布表面呈一定的夹角,并不是平行的,从而使摩擦头在做往复运动时的摩擦阻力增大,使这类织物的耐干摩擦色牢度下降。
02
— 织物结构的影响 —
轻薄型的织物(通常都是合成纤维或丝绸类织物)的试样表面,由于织物结构相对比较疏松,在进行干摩擦时,样品在压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会随摩擦头的运动而发生部分的滑移,从而使摩擦阻力增大,且摩擦效率提高。但在进行湿摩擦时,情况则与纤维素纤维完全不同。
由于纤维的吸湿性极低或水膨化效应不明显,且水的存在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,这使得此类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要明显优于耐干摩擦色牢度。
因此,对某些特定的织物,耐湿摩擦色牢度优于耐干摩擦色牢度的现象并不鲜见。此时,所选用的染料品种、染料的性能、染色和后整理的工艺条件等,虽然也会对耐摩擦色牢度产生影响,但与织物的组织结构和表面形态等物理因素相比,就显得不是非常重要了。
发生此类情况的大多还是深色的产品,如黑、红和藏青等。当然,对灯芯绒、斜纹棉布和涂料印花等织物来说,在湿态条件下,由于其本身所采用的染料和印染工艺等原因,其耐湿摩擦色牢度通常为2级,甚至更低,并不优于其耐干摩擦色牢度。
03
— 活性染料化学结构的影响 —
用活性染料染色的纤维素纤维织物在进行耐湿摩擦色牢度实验时,引起颜色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两个:
(1)是水溶性的染料在摩擦时被转移到了摩擦织物上,使原样褪色并使摩擦布沾色;
(2)二是部分染色的纤维在摩擦时发生断裂,形成微小的有色纤维颗粒并被转移到摩擦织物上,造成沾色。
可能影响活性染料耐湿摩擦色牢度的因素有:
(1)活性染料自身的结构与特性;
(2)织物的性质;
(3)前处理效果、布面破损及表面光洁度等;
(4)染色工艺及染色后皂洗的效果;
(5)织物染色后的固色处理效果;
(6)染色织物后整理的影响等。
首页
关于我们
一键拨号
一键导航